翰逸神飞笔生花
----刘俊康老师和他的巨幅书法作品
发布日期:2014-12-25 作者:作者: 陈绰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表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

一天,陈品权老校长来电话,吩咐我们写一篇有关退休生活的稿件给《老教工》报;实验中学网站编者也发来稿约,于是便生发了如下文字:

      退休后的刘老师,赋闲在家,书法似乎成了他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

      2013年12月1日 ,中山市实验中学(中山师范)校庆100周年庆典在新落成的体育馆隆重举行。看到学校一栋栋气派恢弘的教学楼、行政楼、艺术楼、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年届古稀的刘俊康老师就萌生了要为学校写一幅大型书法作品致贺的念头。无奈当其时他正患眼疾,视网膜出血,右眼视力降至0.1以下,难以执笔挥毫。经过大半年的治疗,眼疾有所控制。刘老师遂向学校提出,希望在自己的眼睛尚未失明之前实现这个心愿。

      张海经校长对此事非常赞同和支持,亲自和甘校长、携同刘老师一起,补壁之作选定在新体育馆大厅正面墙上。张校长说,不是写一幅,而是写三幅。因为这面30多米的大墙上有三个长方形的水泥柱、樑围成的框,每幅长7.38米,高1.74米,张校长决定,就把三幅书法镶嵌在框内。内容定为:1.《少年中国说》(梁启超);2.《沁园春.雪》(毛泽东);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东波)。分别用隶书、大篆、狂草三种书体创作。

    刘老师兴高采烈,立刻着手做各项准备。然而,这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遇到许多预想中和意料外的麻烦和难题。 

    首先,如此巨幅作品,家中没有相应的大桌面,怎么办?刘老师把客厅变为作坊,把饭桌、书桌、电脑桌、缝纫机……甚至大纸箱等等拼接起来,铺上一大张书画专用毡,权当“大书枱”。因陋就简,就在这上面展纸濡墨,笔走龙蛇……

    添置“文房四宝”。在中山买不到合用的“丈二匹”大张宣纸、大斗笔和上佳的徽墨,于是来回跑了好几趟广州,去了专营书画材料的文德街,最后去到黄沙的文具批发市场,才买到。二三十张大宣纸卷成超长的“大炮筒”,刘老师扛在肩上进车站上车,被乘务员阻拦;回到中山坐公交车还被要求多买一张车票。(当时没想到找快递公司)

    设计每幅作品的章法布局。因为上面提到,这三幅作品要镶嵌在水泥框内,尺寸固定死了,不能随意伸缩,这就给设计造成很大困扰。比方隶书,其字形是横向取势,而篆书则是竖向的,而且行距、字距都要有一定比例。这几幅作品均有100多个字,该分成几行、每行几个字,分别计算行距、字距,加上标题和落款,以及画面布局,确实费了很多脑筋,操作中几经周折。

    第一幅隶书《少年中国说》,168个字。其中“少年”、“则”、“中国”等这几个字在行文中反复出现并且多次处于并列位,这是书法作品中最不愿意遇到的。要把多个相同的字写成结构和笔画不雷同,有变化,真不容易。

    第二幅草书《赤壁怀古》,100个字。书写狂草,必须有激情,一气呵成,落墨走笔既要果断大胆,又要符合“草法”,仿佛“带着镣铐跳舞”。开笔前,刘老师总要先喝一杯“壮胆酒”,写来“兴酣肝胆尚开张”。

    狂草的书写难度最高,设计也不容易。因为每行的字数、每个字的大小都要灵活多变、参差错落,笔法墨法要到位、有味道,且要节奏跌宕、行气鲜活,最终还要在规定的尺幅内完成,因此要经过反复多次调整、践行,才臻于完成。

    第三幅大篆《北国风光》,110个字。仅单字的选择运用就颇费心思。每个字都必须认真查字典,力求字形、字构有出处,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多姿多彩、更具金石韵味的古籒格调。

    精益求精。先写“小样”,反复斟酌推敲修改。正式在大宣纸上写,哪怕发现有一个字、一个笔画不够满意,刘老师都要从新再写。每幅字都写了约十遍之多。

    不辞艰辛。巨幅作品,每个字都有近20公分大小,手执大斗笔,必须站着弯腰写,年愈七旬的刘老师累的腰酸背痛。但他没吭过一声,只见他自己常常用拳头捶捶腰背。他兴致十足,经常写到废寝忘食,有时半夜睡不着或早醒,干脆起来继续写。其时正值盛夏,今年的夏天特别闷热。为了采光好,刘老师站在靠近阳台的位置书写,墙上空调机正对他背后,不宜长时间吹冷气,所以天很热却不能开空调。刘老师干脆赤膊上阵,挥汗泼墨。

    印章惹的“麻烦”。一幅完美的作品,白纸黑字必须钤上红色的印章,才能体现中国风。由于篇幅巨大,现有的石刻印章太小,不匹配。刘老师为了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欣赏度,特地去广州买朱墨(红墨),给每幅作品分别“画”上了《中国梦》、《美丽中国》、《祖国中兴》等大红印章。没想到装裱时,这些红色印章全部渗化开,一塌糊涂。刘老师看到自己的作品遭此厄运,痛惜不已。无奈,另买了一种橘红色的朱墨 ,把印章连同本体的文字重写、重裱,才算凑效。真是好事多磨!

    张校长的高见。刘老师起初写好了第一稿,请装裱师来现场看。装裱师说幅式超长,没那么长的材料做镜框,要求每幅作品分为两幅来装裱。刘老师遂按照此意见另行设计布局,写了第二稿。好在张校长坚持一定要“一幅过”,不能割裂!建议采用新型的超长胶片代替玻璃装框。刘老师按张校长的要求潜心写就第三稿。于是,今日大墙中才有三幅完整的大气派的巨作呈现。感谢高明的张校长!

    历经几个月的构思、设计,苦心孤旨,笔耕不辍,几易其稿,废纸满屋,终于笔落汝成。

    这天,刘老师站在三幅刚刚裱背好、尚未装镜框的作品中间,这情景,仿佛一位农夫站在田埂,颌首看着脚下那片自己亲手耕耘、播种,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的作物,心潮伴着稻浪翻腾澎拜……我赶紧拿相机“咔嚓”,拍下这一画面。

    装裱和上墙的难题。通常装裱工作是在枱面上操作,而这七米多的大作品,只能放在地下,师傅蹲着完成一道又一道的工序,无疑很辛苦。

    12月7日早8点,一辆超长货车把三幅装上镜框的作品运到学校。如何把这三个好几百斤重的“庞然大物”挂到体育馆那4米多高的墙上,谁都没有经验。甘校长来到现场(忍着脚痛来的),和大伙一起,群策群力,搬来两把长竹梯、四把人字梯,还有滑轮、长绳……十几位汉子,又拉又托的,一直干到下午两点,终于大功告成!体育馆顿时蓬荜生辉。

    在作品前,刘老师高兴地和技艺精良的装裱师、给力的“托举哥”们合影,大家都笑得很灿烂,见证这众人齐心合力的成果。

    看着自己的惬意之作,刘俊康老师兴酣,“俱怀逸兴壮思飞”,不计工拙,遂赋诗一首:

 

             《 赋 闲 述 怀 》

     早岁曾作诗人梦,涵泳学海始弄翰。

     一介布衣老教工,诗书画印齐濡染。

     追慕古贤神工手,传承书道意犹酣。

     笔力能扛老病身,饱蘸秋色写清刚。    

                                    

                                     2014.12.10


P1150736_调整大小.JPG


P1150737_调整大小.JP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