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艺术无国界葡式教育引深思
--中山画家梁静雯赴葡萄牙作艺术交流
发布日期:2015-11-03 作者:作者:文/图本报记者 廖薇 信息来源:中山日报 2015-10-31 第 7593 期 A5版

里斯本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的国画作品风格各异。.JPG

里斯本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的国画作品风格各异

梁静雯为葡萄牙美术老师示范中国书法。.JPG

梁静雯为葡萄牙美术老师示范中国书法

葡萄牙St.Julian\'sSchool的孩子们对梁静雯笔下的中国画充满好奇。.JPG

葡萄牙St.Julian'sSchool的孩子们对梁静雯笔下的中国画充满好奇

    欧洲大陆最西端的葡萄牙是欧洲航海文化的发源地。1498年,达伽马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发现了印度,从而打通了欧洲与亚洲的海上桥梁;1519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的环球之旅又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新篇章。就在葡萄牙人前往东方的航线上,澳门成为他们的落脚点,葡萄牙也从此与古称“香山”的中山结下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至今天,游客依然可在遍布里斯本大街小巷的古董店里淘到不少来自澳门的广东粉彩陶瓷器皿,这些瓷器可谓葡萄牙人当年了解中国艺术的一个窗口。
    今天,中西方之间文化碰撞仍未停止。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欧洲人对中国艺术的兴趣也愈发浓厚。今年十月上旬,中山艺术家梁静雯受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和圣朱利安学校的邀请前往授课,为当地学生讲授并示范了中国画艺术,反响热烈。“我的讲课对象从在校艺术系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到中小学生,年龄跨度从60岁到10岁。这可以说是我这次葡萄牙艺术之旅中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归来的梁静雯近日对记者讲述了她在本次艺术交流中的见闻与收获。
◆向艺术系学生演示撞水撞粉
    希亚多 (Chiado)区可谓里斯本的“城市灵魂”,云集了里斯本老城的人文艺术精髓。前身为葡萄牙皇家美术学院的里斯本大学艺术学院便坐落其中。10月3日,当梁静雯与她的翻译走进这所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时,发现已有学生提前半个小时在教室门外翘首以待了。其中一位女学生自称有一半中国血统,她自从看了学校课前介绍的梁静雯艺术作品,便为她清新细腻的画风所感染,从而产生了学习中国画的向往。
    这次中国画交流课是里斯本大学艺术系为学生提供的一堂选修课,选课的学生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历时三个小时。在幽远空灵的古琴声中,梁静雯首先结合PPT 为学生们介绍了中国画的历史,其中包括中国古代艺术家的生活方式以及中西美术观察方法的差异,并以名家作品和现场材料讲述了中国画的分类及工具,其中还穿插了中国书法和印章等知识。在学生对中国画的创作有了一定了解后,她现场示范了岭南画派撞水撞粉技法以及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手法。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宣纸和毛笔的特性,她特意从中国带去一些绘画材料,让学生亲自作画。
    “对初次接触中国画的外国学生来说,要想立刻进入形神统一的境界不太容易,在他们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更多是一些有趣的尝试。”梁静雯介绍,这些艺术专业的学生对生宣和熟宣两种纸质产生的不同效果尤其感兴趣,但在水与色的把握上仍然感到一些难度。在个别辅导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反应让她颇为惊喜:“一些学生似乎有备而来,马上画起了竹子和仕女,也有不少人挥笔泼墨,直接用焦墨勾勒出山峦的造型,还有的一直在画心中的伊甸园或是憨态可掬的小怪兽。”从学生的现场作品看,他们感受到中国画与其平时艺术创作在材料载体上的区别,但很多学生的用笔仍难以摆脱西洋水彩画的影响。对已具备相对成熟的造型和审美能力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而言,学习异国画种更多是掌握技巧之后的自我艺术再造的过程。
◆感受中西美术教育异同
    在葡萄牙精英私立学校的代表——圣朱利安学校 (St.  Julian’sSchool),梁静雯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感受到中西艺术教育文化的碰撞。
    由于课程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她将课时缩减为一个半小时,并分不同年龄阶段讲授。孩子们天性喜欢玩耍,课堂上,材料的新鲜感让他们乐此不疲。除了画自己喜爱的水果,有的孩子还出其不意地向她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学习画熊猫、山洞和热狗等罕见于中国画的题材。
    “孩子们的课堂相当放松,学生们可以自由说话、提问,甚至自主提出自己的学习意愿,这让我感到惊喜。”梁静雯观察发现,当地的老师常以鼓励的方式跟学生交流,让学生尽量体会绘画的要领,但对学生的作品并没有做出水平高低的划分。“她没有列出谁是榜样,也没有对孩子们的作品打分或排名,只是让他们尽情享受创作的快乐和满足。因为没有人为的竞争机制,孩子的学习目的更加单纯。这种保护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探讨和质疑、着重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在国内并不多见。”梁静雯人为,“中国式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高强度、长时间,这往往对学生提高成绩有显著作用,但学生成绩好是否就等于是“好的教育”?值得思考。
    在梁静雯看来,艺术无界限的另一层含义还在于创作者表达情感的自由,在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更易于表达与尝试。
    国内学生的想象力偏低多源于“大一统”应试模式,考试成绩与教师和学校的绩效评价挂钩。成绩排名等等形成了学生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激烈的教育竞争。 而为了应付大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即使深知应试危害,家长也纷纷为孩子报上各种考级培训班和补习班,无形中又加重孩子的学习压力。
    梁静雯表示,这次授课促使她再一次思考教育的初衷。
    不久前,BBC 的3集教育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坚强吗?中国式教学》引发中外人士对“中国式教育”的热议。知名科学家杨振宁曾因此评价,大一统、标准化、外在强制的教育,能够帮助许多资质平平的学生获得较高的平均教育水平,却不利于天资优越的人才冒尖。“我自己也经历过应试教育,成年以后不得不花上双倍的努力才找回一度失落的想象力。”梁静雯说道。
    当被问及这次葡萄牙之行对“中国文化传播”的作用,梁静雯坦言之前不曾多想,只是期待简单而实在地体验异国文化,感受差异之余,为人生增添一点色彩。可以说,在与葡萄牙学生的密切接触中,她,这位来自中国的老师,在对方身上学到的东西可能更多。

备注:梁静雯是中国致公党员,致公党中山市委会第五支部成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