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侨房,中山归侨承租家乡30余栋侨房谋修复
发布日期:2017-07-06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中山观察

    “我是良都人,家乡的侨房在我眼里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说这话时,42岁的阿陈(化名)抚摸着侨房外墙,凝视着墙上已褪去华彩的壁画和残缺的灰雕。

1.jpg

南区上塘村一带保留着不少侨房

    这里是他自小玩耍的地方。3年前,阿陈从海外返回家乡,彼时,家乡许多空置侨房无人打理的境况深深触动了他。为此,他花了两年时间在美洲、澳洲等地寻找家乡华侨后裔,从他们手中陆续租下30余栋侨房。
    阿陈希望用十年时间,把那些空置许久的侨房打造成充满人情味的侨房博物馆。因为,他“不愿让侨房淹没在时间的洪流里”。

2.jpg

阿陈如今把爷爷留下的侨房进行修缮,并以此建立了一间艺术中心

侨房浓缩华人海外所见所闻
    “南区这边的陈家有三个分支,清末的时候三兄弟分别去了夏威夷、南美秘鲁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经商谋生,其中我爷爷去的是秘鲁利马。”阿陈回忆,自己爷爷当年在秘鲁从事的是小百货生意,如今这家门面依然由后人在当地保持经营。
    1927年阿陈的爷爷回到家乡,并在当地置地定居,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便是建房。“对于这些在外打拼数十年后归国的华工来说,房子不仅是置地财产,更是浓缩了自己在外游历的所见所闻。”如今阿陈几乎每天都会在上塘村的侨房中游走,前几天他无意间注意到一间中式瓦顶房子的二楼墙壁上,竟然开设了一个仅一人可站的欧式小阳台。

3.jpg

如今艺术中心的一角

    “顿时我看到了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幽会朱丽叶的意境,这种小阳台只有在欧洲才能见到,却能在此地与中式建筑融为一体。”阿陈说,这些侨房在建设时,房主试图将他在海外见到的所有风格全部融汇于房屋当中,而周围的同乡更是会以此为参照,把自己的房子建得更好看、更漂亮,并在不经意间显现出房主自己的个性。
    “前不久我带一个普林斯顿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前来参观,他看到侨房后激动地说道,‘怎么会有把教堂壁画、欧式与中式风格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建筑!’”阿陈带着这个教授拍了三天图,最后却对他说:“你只拍了这里面的四分之一”。
    聊起建筑的设计时,阿陈对家乡的侨房如数家珍,但停顿片刻他又担忧地说:“我担心,这些侨房再不保护以后就看不到了。”
全市千余间空置侨房亟待修复
    阿陈的担忧,也是中山致公党党员梁红辉的担忧。
    南区作为中山著名的侨乡,拥有2000多栋华侨古宅,光是阿陈所在的上塘村附近就有70多栋。这些侨房大多建于民国初期,既有充满浓郁岭南建筑风格的传统民居,也有浓缩南洋风格和欧式巴洛克、罗马风韵于一体的西式洋楼,侨房上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壁画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但侨房所有人的后代,多数都居住于海外或港澳,多年来部分侨房显得冷清萧条甚至荒芜成为危房。”梁红辉说。

4.jpg

南区的侨房大多建于民国初期,目前不少处于空置状态

    据中山市侨务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市共有空置侨房2103间,约占总数的74%,业主大多已旅居于海外和港澳地区。无代理人的有1078间,属于危房的有297间,其中有185间没有代理人。此外,1000多间无代理人的空置侨房,如不及时加以维护管理,这部分房屋也将逐渐成为危房。
    “加之岭南天气潮湿多雨等原因,不少侨房久无人居、年久失修。”今年3月,梁红辉联合四名致公党党员,向中山市政协提交了《关于保护和利用“特色侨房” 留住华侨华人的根的建议》。
    “侨房保护属于历史建筑和文化保护的一部分,对于连片的特色侨房建筑群,中山现有的侨房保护规划和相关研究,已经滞后于历史建筑和文化保护的需要。”在梁红辉看来,保护侨房一方面是避免侨房空置,更重要的是赋予侨房以全新的时代和文化氛围。
    “侨房保护难在侨房产权划归和认定工作,目前江门开平市、厦门集美区等地利用托管或认养、专业代理、置换或补偿等有效方式,实现了侨房的所有权、使用权或管理权的认定工作,是值得中山参考借鉴的办法。”梁红辉十分认同阿陈的做法,在她看来,这可能是对中山现有侨房保护的一次有益探索。
“希望华侨在祖国仍然有根”
    “我通过海内外的同乡会寻找到这些华侨后裔,他们了解到我的想法后,都很愿意把房子交给我管理。”阿陈说,他坚持要跟这些华侨后裔签订租约,并非为了避免产权纠纷,“我希望修缮好这些侨房,让这些生在海外的侨胞在祖国仍然留下自己的根,让他们能时常回来看看。”
去年6月起,他用了8个月的时间把爷爷留下的侨房彻底修缮,并以此成立了一间艺术中心。精通建筑的他,每周都会带着中山本地的青年学生在村子里逛侨房,辨识并欣赏当地侨房那些仍不为人所知的美丽。

5.jpg

侨房墙壁上栩栩如生的灰雕

    近些年,中山本地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投入到侨房保护的工作中。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自发以“寻展古村落”为课题,深入中山各个古村落走访调研,用画笔绘制古建筑的门楣、窗花、雕刻。他们的创意让这些古村落、特色侨房得以在画纸上重生,也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了解到侨房背后被时光掩盖的魅力。
    “我会把租下的侨房妥善修复,希望随后引进优质的餐饮业、咖啡馆、小酒吧,同时包装好村子里特色手工品售卖。”在阿陈的构想中,他希望用十年把这30余栋侨房打造成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侨房博物馆。
    但最近,阿陈感觉侨房保护时间更加紧迫了。
    “去年修复爷爷的房子时,村里面的最后一位百岁老人很是高兴,帮了我很多。本来想多交流抢救一下历史故事,但前两周他突然去世了,实在太可惜!”语毕,站在如今已是艺术中心的顶楼阳台上,阿陈俯瞰环绕四周家乡的侨房说道:“我希望征求更多人的意见,再确定合适的改造方案,为此我愿意等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