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高等教育体系承担着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端人才、推进科技进步和文化建设等重要功能。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争取启动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的香山大学建设,积极筹备省市共建中山科技大学等计划,被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山要建什么样的大学?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献言献策。
■现状:高校不“高” 人才匮乏
今年两会,致公党中山市委员会关注中山高校发展问题,并提交《关于建设中山市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建议》。“目前中山只有3所本科高校,3所高职院校,中山高校的量与质已经很难服务于中山的长远发展。”市政协委员梁红辉告诉记者,她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中山高校数量少且办学层次低,同时高校布局不合理,过度重视高职院校。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产生人才匮乏“后遗症”。“为了引进人才,中山出台了‘人才新政18条’等政策。事实上,没有高水平大学提供科研平台,引进人才很难在本土开展科研。”梁红辉说。
列席人大会议的省人大代表、市一中教师华琳,结合自身经历,向记者讲述了缺乏科研平台、缺乏人才的苦恼:“因为中山没有对应的高水平大学,我们做科研项目是非常困难的。每一次要做项目,我就要跑到广州、深圳去找。”
市人大代表庾江碧表示,在调研时发现,中山现有的本科高校与产业对接不上。没有高校科研支撑,导致产业创新力量缺乏。
■建议:对标国际,建成研究型大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我市将积极筹备省市共建中山科技大学。市政协委员钟国平对于筹备中的中山科技大学,他从大学的选址、定位、资金筹集以及办学理念等都提出了建议。
“高起点办学是我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钟国平建议说,中山可对标西湖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等著名高校,短期内将中山科技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非营利性民办研究型大学,培育高端创新型人才。“可以借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规模和斯坦福大学、西湖大学的办学理念,秉承‘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聚焦信息工程、理学、生命与健康、人工智能等方向设立一级学科。”钟国平说,同时还可以借助大湾区有着企业众多,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整合、发挥各方力量成立中山科技大学教育基金会。这种办学模式既可有效地保证学校办学的非营利性,又能发动社会力量更好地支持高校发展。
“在人才引进上,科技大学可以‘不拘一格’。”钟国平举例,学校可以试行与国际接轨的长聘准聘教研人员聘任体系设置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含讲席教授)三个职级,分准聘与长聘两类岗位,全球招聘杰出专家、学者。
■引入“优质高校”落地中山
推进高水平建设,也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山该如何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梁红辉表示,建设文、理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才能为中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奠定智力基盘。“香港高校到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创办分校的意愿较为强烈,而且香港8大公立院校中,已有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4所高校在广东设立分校。”梁红辉建议说,可通过引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办高水平大学的模式,让优质高校在中山设立分校。
同时,可引入国内双一流大学在中山创建一校多区的模式。她举例说,中山大学先后在广州、深圳和珠海建立一校五区(北校区、南校区、东校区、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中大根据校区所在地设立优势学科,因地制宜地开展科研与教学,充分实现高等教育与地区发展协同发展的尝试。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按照广东省、珠海市和学校三方共建的新模式,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基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文化、健康、科技高端科教中心、研究中心和创新中心。
“但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关键在于‘优质’二字,在筛选合办院校的阶段,应整合各方资源,充分了解意向院校的影响力及优势学科。”梁红辉强调说。
“与一流高校直接建立联系,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华琳表示,在一流“母校”的带动下,一般名校的分校都较容易成为名校。
文/本报记者 唐益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