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教育国际化一词近年来是热门词汇,不时被报道、讨论和应用于多种场合和媒体,俨然成为新时代的潮流用语。但是,教育的国际化并非新生事物,而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导致教育国际化的维度不断加深,而这一现象也逐渐与群众接触,印象中成为一个新概念。这里,以中山的留学生为实例,简单介绍教育国际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为我市教育事业转型升级提供简单建议。
早期的教育国际化模式:
唐朝,是中国当时在世界经济、文明都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的教育国际化现象中,我国处在教育输出国的地位。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到我国学习法律、历法、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当时,已经有最早期意义上的留学生,其中三藏法师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当时中国文化璀璨,但是在佛学研究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唐僧三藏法师冒着偷越国境的危险,西行求法,最后到达古印度钻研佛法,并带回丰富的经文,为现在人类研究佛学、印度历史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这就是最原始的教育国际化形式,以留学生的流动为主要特色。
唐朝后的第二个留学潮是清末民初,经历了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末期已经到达亡国边缘。清政府当时才幡然醒悟,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组织幼童,送往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当时的香山县(今中山、珠海和澳门)由于长期有西方商队往来,也多华人被输出劳务,频繁的交流促使中山更外向,更能包容不同文化。部分学童,也逐步走出国门,孕育了中国近代留学生之父容闳、留学欧洲第一人黄宽。容闳于耶鲁大学从文、黄宽于爱丁堡大学从医,但是都抱着救国图强的信念,在学成回国后把青春都贡献到各自的领域。容闳更跟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号召,加入到推翻封建皇朝的队伍中去。而当时的留学生,撑起了奄奄一息的中国,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应用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第三个留学潮,是当代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的急速发展,需要更多高技术人才建设国家;其次是由于人力市场的专业化,通过国际化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升个人的市场竞争力。中山的留学生数目与日俱增,从今年内成立的各大留学生公益团体可以反映这股潮流的澎湃力量。现今中山市的留学生归国人员,除了在各自专业领域上发热发亮之外,还十分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如留英中山同学会、留美中山同学会等公益组织,定期在暑假举办有关海外文化专题活动,为市民介绍海外风土人情、文化特色、教育情况等。参加活动的市民,特别是年轻一辈都觉得获益匪浅,而且不需踏出国门便能亲切感受到国外的的生活、学校、旅行等文化。如这个8月30日下午,中山市留学生归国联谊会又将于高层次人才俱乐部内举办职业发展跨界分享会,邀请不同界别的成功人士,与市民分享职业发展、学习规划等非常实际的经验,务求为广大中山青少年带来正能量。
现代教育国际化在中山市得到很好的体现。其中,教育国际化的急速发展,离不开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发展。中山全通教育股份有限公司,斥巨资打造在线教育平台,正是教育国际化的技术体现。翠亨新区规划建设一个以英语教学的私立国际学校,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与此同时,中山市留创园于2014年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留创园,为留学生回国创业配备众多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中山秉承“人才强市”的策略,也从一方面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下,城市发展之间出现严峻的人才争夺情况。中山既要政策留人、环境留人更需要情感留人。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不断生产高技术人才。目前中山还没有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相当于科研没有了发动机;而恰恰中山又具有众多高尖端技术的企业进驻,笔者最近完成珠海市资助课题《珠海高校科研与区域发展互动关系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珠海产--学--研三螺旋模型快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转型升级。与珠海相比,中山在科研与发展建设中,建立更高质量的综合性大学显得刻不容缓。
重新树立一所优质大学往往需要非常长的周期,而教育国际化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高等教育的跨国合作是非常理想的一个模式,借助中外合作办学范式,引入国外著名高等院校在我市建立分校,引入高质量名校的办学、教学和科研力量,可以在较少投入、较短周期内打造优质的高等学校。借鉴我们的兄弟城市珠海,2005年珠海市引入香港浸会大学的办学力量,于唐家湾建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目前学校办学水平已达全国一本线招生,获多个国家科研项目,成为珠海市高等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纵观中山市教育的教育情况,其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举国瞩目。由于中山在教育领域的突出成绩,国家把不少试验性政策的实施部署到中山和上海两个城市,对中山教育改革的认可可见一斑。未来,中山市的教育转型升级,离不开国际化进程。在坚实的基础教育成就上,进行教育跨国化合作、国际化尝试、高等教育建设,是中山的教育改革未来的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