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市公交汽车布局现状分析
(一)公交汽车线路网基本特征
中山市公交汽车(以下简称公交)线网以中心城区最为密集,通过城镇间辐射状路网覆盖整个城市。
中心城区内的线路以衔接重要居民住宅区、商业区、文教区为重要任务,线网密度大。部分路段,尤其是东西走向的富华道、孙文路已形成公交走廊,公交线路重复数很高;中山三、四、五路已设置为长7.2公里的公交专用道;中心城区站点258个,平均站距765米。
衔接各镇区与中心城区以及镇区与镇区的公交线路则主要沿骨干公路成星形、树状布设。镇区线网密度很低,线路重复数和非直线系数小,平均站间距离1200到1500米左右,线路里程较长。
(二)公交线路和公交数量
目前,中山市共有公交线路148条,线路长度达2958.44公里;共有公共汽车2148辆,其中LNG公交车230辆,纯电动公交车14辆,出租车1580辆。
(三)公交客流特征
日期 | 上下班 | 上下学 | 购物 | 公务 | 访友 | 其它 | 合计 |
工作日 | 32.07% | 17.10% | 15.75% | 9.37% | 9.07% | 16.65% | 100% |
休息日 | 12.31% | 6.47% | 29.02% | 7.70% | 25.12% | 19.38% | 100% |
居民乘坐公交出行目的
根据上表可见,在工作日,居民使用公交系统的主要出行目的是上下班,线路覆盖、发车间隔、到站准点等是居民乘坐公交是重点考虑的因素。
从调查数据得出,工作日的早高峰时从9:30左右持续到10:30左右,晚高峰持续时间长,峰值不明显。
二、我市公交网络现状问题分析
(一)跨镇区公交线路过长
由于我市中心城区不大,镇区众多,不少跨镇区公交线路因站点多,线路长,乘客乘车时间长,不少公交线路既穿越中心城区,又承担了镇区公交服务功能。因此,跨镇区公交线路对市民缺乏吸引力。据调查,我市跨镇区公交线路最长达50—60公里,大大超过了城市公交线路最佳长度10—20公里的国家标准。公交线路过长可带来驾驶员疲劳、运营秩序无保证、增加道路资源压力、运营成本增加等问题。
(二)镇区至城区的公交换乘枢纽分布不均,功能不明确
目前,我市有三个主要长途汽车客户运站,分别是位于火炬开发区的城东车站、位于西区的富华汽车总站,以及位于南区的城南车站。这三个汽车客运站主要是作为长途客运之用,没有发挥明显的镇区至城区的公交换乘枢纽作用。另外,北区缺少一个换乘枢纽,中山北部的镇区,例如小榄、古镇、黄圃的公交车进入市区需要行走较长的路程。总的来说,我市现有的汽车客运站在地理上分布不均,未能很好地起到镇区至城区的公交接驳的作用。
(三)现有的公交接驳枢纽设施欠完善。
以上提到的城东车站、富华总站、城南车站,由于是以长途客运为主,还未能起到镇区至城区公交换乘枢纽的作用。因此,其作为公交换乘枢纽所需的必要的硬件设施欠完善。
三、改进我市公交网络的建议
(一)重整公交线路体系,实现干支线的互补
建设“镇区—城区”的公交层次布局和换乘系统,形成镇区、城区环形公交网络,解决跨镇区公交线路过长问题。具体做法是:把公交车线路划分为由城区通往各镇区的“干线”、在城区运行“支线”2种线路。各线路的公交车用不同颜色和标记鲜明的英文字母来区分,例如用红、绿两色分别代表行走干线、支线各线路的公交车。乘客乘坐红色的“镇区—城区”公交车行走“干线”,到换乘枢纽换乘绿色的“城区公交”行走“支线”进入城中心区域。此外,城区至镇区线路的基础上,可以增加镇区内部线路,选用中型巴士或公交小巴,以加密镇区公交服务。城区线路以大站快线为主,以提高市民出行效率。
(二)合理布局,实现换乘枢纽的无缝对接
我市市内公交线路可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区域,每区域应设有一换乘枢纽,各公交网络通过换乘枢纽实行无缝对接。“镇区—城区”的公交车到达市郊的换乘枢纽后,乘客可以转乘连接中山市东区、南区、西区、北区四个区域换乘枢纽的短途公交进入城区中心。具体做法是:首先将现有的城东车站、富华总站、城南车站进行改造,增加镇区到城区公交换乘枢纽的功能。然后在北区(港口镇,可考虑利用城轨中山北站)建设一个换乘枢纽。根据地域划分,各个区的换乘枢纽负责附近镇区公交的换乘工作。例如,城东车站作为南朗、民众、三角等东部镇区的公交的换乘枢纽。富华车站作为大涌、横栏等西部镇区的公交的换乘枢纽。城南车站作为板芙、神湾、三乡等南部镇区的公交的换乘枢纽。在港口新设的北区换乘枢纽作为小榄、黄圃、古镇等北部镇区的公交的换乘枢纽。所有从镇区进入城区的公交全部到换乘枢纽停泊,乘客需换乘城区公交进入城区内。
合理的换乘枢纽的布局能充分发挥每个区公交车站的接驳作用,解决镇区的公交行驶时间过长的问题,同时,明确各区换乘枢纽负责附近镇区公交接驳的功能,避免了过多的镇区公交进入城区而造成交通拥挤问题。此外,在每个镇区设置一或两个大型公交枢纽,以提供城区至镇区公交线路的换乘场站。
(三)完善公交换乘枢纽的设施
划出专门的区域作为镇区至城区的公交换乘区,与长途汽车客运区分开。换乘区内采用高效的换乘设施对接,确保乘客不用出站,可以安全、方便、舒适地换乘。
增加智能公交系统,例如换乘区的电子屏与公交车上的GPS系统联网,能够显示公交车目前运行的位置,能直观地反映公交车辆距离本站的站数,以及预计到达时间,让乘客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使用“一票通”系统,降低乘搭公交工具的成本,吸引更多人公交出行。例如,一张车票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在同一方向转乘车时使用。乘客在下车前问司机要一张“转车票”(或刷一下“中山通”),在两小时之内均可以免费转乘同一方向的公共汽车。实现“一票在手,全市通行”。
照顾年长者和残疾人的需要,打造无障碍生活环境。改造公共汽车和候车站点,方便残障人士坐轮椅上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