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对青少年禁毒宣传的建议
--2014年市委会提交政协集体建议
发布日期:2014-03-05 信息来源:致公党中山市委会

    2013年12月29日,广东多地警方联合行动,“清剿”涉毒严重的“第一大村”陆丰县博社村,一举摧毁以陆丰籍大毒枭为首的18个特大制贩毒犯罪团伙,抓捕嫌疑人182名,缴获冰毒近3吨、制毒原料23吨。2012年统计,陆丰冰毒占全国份额已超过三分之一,毒情十分严峻。近年我国合成毒品违法犯罪问题突出,合成毒品蔓延迅速、吸食滥用人群低龄化趋势明显,青少年成为消费主体。因此,我市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禁毒宣传力度,提高青少年对毒品特别是新型毒品的认识,掌握拒绝和防范毒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增强青少年的禁毒意识和提高抵御毒品的能力,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远离毒品、积极向上的良好生活习惯,营造和谐平安的无毒成长环境。
    一、我市禁毒现状
    (一)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了解和认识率偏低
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我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对我市群众的禁毒知识展开调查分析,受访者包括学校学生、社会群众、犯法(罪)人员(劳教所人员、拘留所人员、监所人员)。数据显示,社会人员对毒品的了解和认识相对较低;而学生普遍认识K粉、海洛因、摇头丸、冰毒等毒品,至于杜冷丁、心水、红五则感到比较陌生。部分人对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合成毒品知识存在误解,认为吸食此类毒品是社会时尚行为,不会上瘾。其实这些新型合成毒品具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属于滥用潜力最大和成瘾性最高的一类毒品。
    (二)合成毒品蔓延迅速,吸食滥用人群低龄化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知识面不够,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面对社会上各种引诱,更容易误入歧途,吸食毒品的违法行为相对更容易在他们身上发生。据统计,2005年至2011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47万余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55万余名;缴获各类毒品150余吨。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发现登记吸毒人员179.4万人,滥用合成毒品人员58.7万人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67.8%;在新发现登记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74.9%。目前,我市个别娱乐场所内,吸贩新型合成毒品问题愈演愈烈,有的甚至成半公开状态。娱乐场所内查获吸毒人员人数成逐年上升之势。在查获的涉毒人员中,本市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员各占50%,其中80后、90后的青少年已经成为毒品侵害的主要对象,绝大多数吸毒者初始吸毒年龄在18-30岁之间,3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70%以上,最小的吸毒者年龄仅14岁。滥用毒品除导致严重的人体生理损害外,吸食人员在极度兴奋状态下,极易发生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据统计,我市70%的刑事犯罪同吸食新型合成毒品有关。毒品问题已经成为诱发刑事犯罪及其他治安事件的主要温床。
    (三)我市禁毒工作的打防结合
    经调查发现,青少年容易受周围人群的影响,被朋友、身边人甚至家庭成员诱骗,出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或好奇心驱动而接触毒品,而容易接触毒品的主要场所为歌舞娱乐厅,接触毒品类型多为新型合成毒品。为了遏制新型合成毒品在歌舞娱乐场所的蔓延,我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多次深入校园举办禁毒知识讲座,召开娱乐场所经营者禁毒宣传培训班,签订《中山市歌舞娱乐场所禁毒责任承诺书》,对落实不到位的娱乐场所要求立即或限期整改。作为禁毒严打主力军,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以打击制毒犯罪、堵截运毒通道、摧毁分销网络为工作重点,大力开展缉毒破案攻坚战役,从源头上杜绝了毒品流向娱乐场所的可能。
    禁毒宣传方面,我市创新宣传方式,在网上开通了“中山禁毒网”和微信“中山禁毒”,把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作为禁毒宣传的重要阵地,进一步推进我市禁毒向信息化、社会化发展,扩大禁毒宣传的覆盖面。
    (四)禁毒宣传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对毒品知识的了解主要途径是学校的学习宣传、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和政府宣传活动。校园学习宣传对学生群体是最有效的宣传教育途径,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受访的7271名中学生和大学生当中,有36.78%和41.76%的人认为学校开的禁毒知识课程和活动“想深入了解,但活动时间短”或者知识“不够全”。校园毒品预防宣传教育作用巨大,但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其中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
    1.毒品预防宣传教育被动开展。部分学校未能真正意识到毒品危害的严重性和毒品预防宣传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在教育质量评估与学生升学等压力下,毒品预防教育是学校工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态度不够积极,通常只满足于形式上的做法,把毒品预防宣传教育作为一项“软任务”,工作上欠缺主动。具体活动开展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临时性。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求低,停留在学生仅能说出几种毒品名称、知道部分毒品危害的层面上,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对禁毒知识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2.家庭、学校、社区、有关职能部门没有形成合力。目前的禁毒宣传工作,多以学校宣传为主,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多方资源,如:律师界人士、机关工委和社会组织等,指导开展校园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宣传教育,在社区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等。家庭、学校、社区没有与相关职能部门如公安机关配合的机制,对卡拉OK厅、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酒吧、溜冰场、桌球室等容易诱发青少年涉毒的场所未能进行重点防控。
    3.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方法单一。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形式趋于雷同或单一,从小学到高中、大学教育模式整齐划一,简单重复。教材老套,宣传手段上仍停留在渲染吸毒受害的典型案例,以及吸毒者的某些特殊表面加以夸大,从吓唬着手,希望起到警戒作用。这些渲染、吓唬等做法容易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对抗举动。这就使得毒品预防宣传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难以体现和发挥。
    4.学校毒品预防宣传教育人才缺失与资源匮乏。当前,学校毒品预防宣传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专门人员和专项经费,宣传教育的教材、音像资料、教育基地和教育人才短缺,对中小学的毒品预防宣传教育主要是由学校德育工作机构人员客串或班主任兼任,对毒品缺乏深刻、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其特有危害的顽固性、严重性和关联性缺乏应有研究,对如何有效开展学生毒品宣传教育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精心策划,宣传教育效果不免大打折扣。
    二、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让其嵌入基础教育之中。因此,在经费和人员配备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学校毒品预防宣传应该推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加强校园禁毒宣传加强计划性指导、克服随意性和临时性的做法,以多种形式,高强度、全方位、多层次、常规化地加强校园禁毒宣传。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应具体落实到人,责任分工明确。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和研究,组织编写有针对性、连贯性和预见性的毒品预防教材,加大对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创建学校毒品预防宣传教育研究氛围。
    (二)社会联动,家校互通,“无毒学校”和“无毒社区”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多方资源,如:律师法制讲师团、机关工委和社会组织等,指导开展校园、社区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家长配合学校、社区的禁毒宣传教育,协同搞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娱乐场所涉毒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各镇区科教文卫办(教办)、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同公安部门联系沟通,形成情报信息互享,定期召开有关校园禁毒联席工作会议。要主动与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和公安机关配合加强对卡拉OK厅、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酒吧、溜冰场、桌球室等容易诱发青少年涉毒的场所进行重点监控,斩断新型毒品的贩毒渠道,扫除滋生毒品犯罪的场所。
学校教育亦须注重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结合,把“无毒学校”和“无毒社区”的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全盘考虑、统筹安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家庭、社区毒品预防教育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局面。建议可在社区中尝试创建社区青年“托管中心”,组织社区中退休老人或招募下岗工人等到中心服务,专门为留守家庭的学生及家长无力照顾的学生充当“代理家长”,避免这些学生在放学、放假期间无人照顾而放任自流,担负起临时性监护和教育的职责。此外,家长可以积极参与一些毒品预防宣传讲座,使家长们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坚决不吸、贩毒品,其中家委会将在学校与社区之间起到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和社区中心的沟通联系,在校内校外都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思想变化、经济变化等情况,适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将可能发生的涉毒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从恐吓式教育向体验式学习转变,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传统恐吓式教育模式导致毒品预防宣传教育课程设置简单化,只要讲清毒品的危害,说明吸毒的后果,学校教育就基本完成了。这种不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感受、不在应试教育之列的填鸭式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容易遭致学生的漠视。体验式学习则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发现知识,并通过自我认识、反思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理念和知识。为此,学校毒品预防教育计划应更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讨论、小组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决策能力,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毒品的危害。近年,上海禁毒社工编撰并印制了一套15册的《不“药”同行青少年药物滥用预防手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具体又有指导性的帮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充分说明了体验式教育在毒品预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四)重视学校毒品预防宣传教育人才缺失与资源匮乏的问题。通过政府投入,培养一批学校和社区的毒品预防宣传专门人员,编印宣传教育的教材、制作音像资料,有效地开展学生毒品宣传教育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