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健康产业面临着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抢占这一发展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十多年前就已开始行动,积极培育和发展健康产业,先后创建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为我市健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市健康产业的自然增速与产业发展的增速期待值仍有一定差距,更与泰州、广州、深圳等先进城市的健康产业发展存在不小的差距,存在诸如产业研发实力不强,集聚品牌影响力不够,园区发展规模不足,融资、招商竞争压力较大等难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加快健康产业发展,积极启动了助推健康产业做大做强的“旋风计划”,期望“集中火力”促进一批重点医药企业迅速成长。未来如何有效落实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加快推进我市健康产业跨越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一、我市健康产业发展概况
健康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中山健康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其中健康医药产业已确立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2011年,全市健康医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55亿元,累计增长18.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6.2%。其中,健康产业基地2011年实现健康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221亿元,同比增长30%。同年,规模以上健康医药企业6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全年实现税收16.5亿元,增长31.1%,占全市12.5%。个别企业税收贡献较好,如完美公司、联邦制药、曼秀雷敦等。
为了培育和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中山市实施产业集聚发展、进园进区策略,通过建立产业基地和园区来推动健康产业发展。1994年,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国家综合性医药及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落户中山,成为国内首个国家级健康产业基地和最具规模的国家级健康医药产业园区之一,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3.5平方公里,目前已落户企业170余家。“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新十项工程重大建设项目”、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重大产业平台之一的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开发建设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大多数健康产业企业都进入产业基地或园区,集聚发展特色初步呈现。目前中山健康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健康产业基地和华南医药城两个专业基地集中分布,其它少数镇区如坦洲、三乡、石岐等镇区为补充的产业分布格局。
此外,我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和中国医学界最高奖项——“吴阶平医学奖”的评奖盛会,成为中山健康产业“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重要举措,较大提升了中山健康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据初步统计,通过论坛直接吸引落户项目近40个,100多个各类型投资基金积极与相关企业开展业务对接,促进了中山健康产业的发展。
二、我市健康产业发展的问题与不足
健康产业是一个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的朝阳产业。中山健康产业起步较早,发展基础较好。然而,中山健康产业的自然增速与产业发展的增速期待值仍有一定差距,更与先进城市的健康产业发展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为:
(一)配套资源较少,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上海、天津、深圳、珠海等国内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专项政策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江苏泰州更是紧紧依靠政策资源,通过部省市共建等优势助推医药园区做大做强。相比而言,我市目前健康产业发展的平台较低、政策支持力度较小,资金、人才、政务服务等方面扶持力度也不够,特别是针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方面的鼓励性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虽然落户于火炬开发区的国家健康基地于1994年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建,但部省市效应并没有充分体现,政策资源优势也没有充分显现。
(二)龙头企业数量不足,特色产品和知名产品较少,品牌效应未形成。
中山健康产业在产业规模、发展质量、龙头企业方面与省内先进城市存有不小的差距。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我市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107.5亿元,只占全省产值788.8亿元的13.6%,产业规模偏小。从发展质量来看,我市医药制造业增加值率约为26%,高于全市20.3%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全省30.7%的平均水平。从强优龙头企业数量看,全省现有广州药业、白云山股份、丽珠、华润三九等11家上市公司,2010年仅广药集团一家企业就实现销售收入275.3亿元,我市暂无本土医药上市公司。全省医药工业50强我市只有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家入选,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制药企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相比而言,我市健康产业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效应不足。
此外,我市健康产业虽已发展多年,但特色产品和知名产品较少,真正在国内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拳头产品则更少,品牌效应未形成。这与国内先进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省内有广州药业、白云山股份、丽珠、华润三九等知名品牌,而创建于2010年的江苏省泰州市则迅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医药城品牌。
(三)研发科研经费比重偏低,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中山健康产业已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体系,但是技术研发水平总体还不高,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虽然有相对独立的研发机构,但技术设备普遍投入小,经费少,研发规模小,一般只能开展常规性、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研发活动。如果是重大科研项目和高端科研项目、产业化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仅靠现有的研发能力和研发体系远远不够,不足以支撑一个快速成长的健康产业。目前全市医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44%,远远低于电子信息业1.77%、专用设备制造业1.36%、电气机械制造业1.22%的水平。大部分企业缺乏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尤其缺乏代表研发实力的国家级健康产品。与此同时,科研人才引进困难重重,尤其是高水平、影响力较大的团队引进更是较难。这与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的差距十分明显。
(四)园区发展空间不足,且周期较长、负担较重。
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华南现代中医药城是我市承载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两大平台,多年来坚持滚动发展,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绩显著。但同时,园区发展空间不足,目前健康基地一、二期园区土地已全部开发完毕,受土地指标和规划等原因影响,下一步园区发展空间不足,土地瓶颈制约作用明显。此外,园区投入较大,且开发周期较长,负担较重。健康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两家公司在园区开发建设方面已累计投入超10亿元,开发土地约6000亩,但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使两大公司均背上较重的利息负担,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资金成本大,建设开发资金紧张,制约了基地的良性发展。
我市健康产业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客观上要求适度集中全市各类健康产业资源,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我市健康产业加快发展。
三、加快推进我市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
健康产业是未来全球性产业竞争必争之领地,具有持久永恒的生命力,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绿色环保,消费市场广泛,成长性强,理应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中的“支柱”。因此,加快健康科技产业平台建设,抢占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高点,推进健康产业跨越式发展对于我市实现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战略意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利用翠亨新区建设机遇,积极构筑政策扶持新平台。
泰州中国医药城从2010年启动,短短四年间取得显著成绩,这与国家科技部、卫生部、药监总局、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委与江苏省政府启动部省共建中国医药城的发展机制和有关部委的优势资源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对于中山来说,应充分利用翠亨新区发展的高端定位和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得到国家、部委、省级等的大力支持,打造高定位、大平台的国家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大力集聚国家有关部委的优势资源和龙头企业,通过部省市共建机制,助推中山健康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二)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中山健康产业品牌知名度。
龙头企业具有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等优势,中山健康产业发展应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和推动产业联盟建设。
一是要引进。要将目光放在全国乃至全球更为广阔的市场领域中,主动寻求与国内外知名健康产业企业合作。通过积极接洽、邀请潜在企业考察,以翠亨新区大平台和国家健康基地、华南中医药城等已有招牌吸引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分厂、成立区域总部直至落户中山。
二是要培育。要多举措、实质性支持现有重点企业、大型企业快速成长壮大为龙头企业,从用地供应、项目立项审批、规划建设报建、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切实做好服务,积极创造条件促使企业做强做大,努力将企业总部、研发机构、关键生产等环节留在中山,如中山完美等企业。
三是要推动产业联盟建设。大力鼓励优势企业加强资本运作,采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手段,构筑信息互享、资源互补的发展平台,实现抱团发展,培育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型健康企业集团,以此提升中山健康产业品牌知名度。
四是加强品牌企业与品牌产品的质量监管,引入国际化的质量监管体系,或多争取各类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提高企业的市场认可度。使我市健康企业在国际健康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是以“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和“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为重要抓手,大力举办多种高端论坛,通过宣传,加强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如通过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医院以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来基地参观考察,扩大影响力;鼓励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与国际先进技术的接轨;支持集群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集群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健康科技产业集群的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等。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延伸和丰富产业链。
积极借鉴泰州中国医药城发展经验,打造健康产业科研高端平台,打造产品研发、创制、实验、检测、试验及加工生产一体化,通过产学研将多个环节进行有机组合,进一步延伸和丰富产业链。
一是推动研发成果产业化。以国家健康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为依托,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拓展健康科技和生物工程技术链条,引导鼓励生物医药、新型中成药、保健食品、保健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二是大力支持产学研发展模式。大力引进国际高端技术和领军人才,加大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研发成果产业化,拉长健康产业链。对于多数企业面临的共同技术难关和难题,由政府出面协调,引进科研团队、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会同企业成立科研攻关小组,政府并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
三是通过推动将研发成果的产业化,不断开拓新业务,拓展新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延伸产业链。
(四)科学规划、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构建产业发展新平台。
面对产业园区空间不足,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通过土地资源的增量拓展和存量挖潜并存的方式进行科学规划,拓展健康产业发展新空间。
一是以翠亨新区为发展新平台,构建筑巢引凤的战略新空间,满足优质项目产业化及前期发展的需要,争取引进大型龙头健康产业进驻,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的融合和衔接,着力解决现有园区范围内因规划协调问题而无法进行利用的土地问题。
三是诚邀规划、国土、建设、环保等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士担当园区建设顾问,努力破解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动工难等问题,创造条件提升项目建设进度,使之成为基地发展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