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明确提出信息化建设是“四梁八柱”的八柱之一,要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是连接规划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业务管理单位及各相关卫生机构)各机构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让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多元化子系统整合的一个综合业务平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对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以及降低医疗风险有非常重要作用,是我市落实新医改方案、能否实现医改目标以及成功解决目前医疗卫生突出问题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
一、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已连续两年被列入市政府必达工作目标之一,可见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市于2013年印发了《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府[2013]103号)和《中山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医改[2013]15号),明确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为新一轮医改突破口,整合各类医药卫生信息资源,改进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模式。从2003年起,我市开始建设公共卫生信息网,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努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基础,网络设施和信息化硬件建设初具规模,医疗服务信息化应用有所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和信息化管理初见成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进程加快。主要体现在:实现了46家公立医疗卫生单位10M光纤联网。2004年底,建立了新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共享中山市公共卫生信息网的资源,实现了血站和医院血库联网。2011年启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升级建设,改变我市没有市县级接种平台的不利局面。2012年市妇保健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基本覆盖市镇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硬件也已今年初进入全面试运行。市属三大医院已达到完全运用计算机进行诊疗、医院管理和财务管理阶段。
二、存在的问题及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缺乏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不明确。
没有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如市属三大医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从人工纸质逐渐过渡到半人工半电脑,至达到完全运用计算机进行诊疗、医院管理、财务管理的阶段。在不断实践中,三大医院信息化建设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中山市人民医院,曾经是国内业界翘楚。大部分镇区医院已部署了较完善的HIS、CIS、LIS、RIS、PACS和电子病历等系统,就诊病人可以使用社保卡或就诊卡完成分诊、就诊、交费、检验、检查、取药等流程,医生和护士可利用工作站记录并查阅病历信息和检验检查结果,下达或管理各种医嘱和处方等,医技科室可以自动接受检验检查请求,部分镇区医院开始应用电子病历集束归档系统。但这均为各自为阵的信息化建设,未有统一的标准、计划、目标,目前医院及各医疗部门间医疗信息不互通,存在“网通”而“信息不通”的问题。以市公共卫生信息网为核心、覆盖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卫生专网已建立,然而不同机构、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难以资源共享。如正在建立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由于未实现互联互通,实际应用很少。
(二)资金投入与卫生信息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我市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统筹的、经常性的项目管理和经费安排保障。由于信息化不能马上体现经济效益,而且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我市大部分单位的信息化投入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很低,在软硬件建设和维护方面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业务开展时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信息技术的强大效用没有真正发挥,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和创新难以取得成效。
(三)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已实现全覆盖,但是部分单位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卫生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广大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卫生行政部门综合管理的需要。随着公共卫生信息网和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网络拓扑日益复杂。据市卫生局于2012年3月底对全市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全面摸底,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单位的机房、网络建设不规范,存在重大隐患,信息安全缺乏系统性建设,如机房物理环境恶劣,布线混乱,缺乏防火安全,备份措施不健全,身份识别简单等情况。
(四)卫生信息化知识普及和宣传不够充分。
调查显示,群体对卫生信息化工作的知晓率仅分别为30%、20.3%和9.6%,对于其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等作用更是知之甚少。另外,群众参与信息化实效体验机会偏少,尤其对老年患者等亟需优良服务的群体还缺少人性化设计。
(五)卫生信息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在整体数量少、高级人才奇缺和现有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虽然各单位近年来不断加大了卫生信息队伍的培育,引进、培养了一批卫生信息人才,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人才队伍建设离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一人多岗,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比较普遍。据调查,信息化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60% 左右,中高级职称人仅占15%,多是毕业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和卫生管理知识,难以满足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建议:
(一)加强组织,设定目标,尽快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建议由卫计局牵头,成立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全市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设定建设目标,推动和促进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机构间的协作水平,进而提升卫生业务质量和效率,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为新医改工作在我市的落地和推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应基于异构系统上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人口信息、电子病历数据库必须打通,不能割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由三大信息化支撑体系组成,即业务支撑体系,基础支撑体系,公众服务支撑体系构建。平台建设必须实现一张网,即涵盖内网、外网、3G/4G网,必须将各居民、家庭、医疗卫生单位、商家、企业等纳入平台进行管理;一张卡,即多卡合一、企业运营、应用的管理,达到实现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目的;一个中心,即数据采集和交换中心,为各业务应用和决策提供基础性数据和服务;一个门户,即整合公共资源,形成一个统一的门户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公众服务,为群众、医务人员、企业、社会团体、政府管理者服务。
(二)政府主导,多措并举,有效破解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瓶颈。
政府投资初期建设有利于统一目标和管理,但在短期依赖政府投入的同时,应该注重制定长期运营策略,包括分析和预测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充分整合协调各方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合作、科技专项、增值服务等多种方式,拓宽渠道,筹措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信息化建设需要持久的投入和运行,没有投入或投入中断,信息化建设不可能取得良好成效。各单位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确保每年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到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建设上。
(三)分步实施,资源共享,大力推进卫生信息标准化的建设。
实现标准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卫生信息平台各个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重点是标准化,各机构从开建设起就要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模型。数据采集必须从医院做起,因为医院信息化是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基础,而且医院信息化程度高, 信息量涉及人多,信息服务共享面广,影响大,易得到市民的认可。要做好已建系统、新建系统以及数据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必须政府主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和专业领域已有的规范和标准,如《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等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在整合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组织专家加快标准和规范制定,防止与实际需要脱节。
(四)多措施多渠道向群众宣传卫生信息应用知识。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报纸、电台、电视、网站等媒体开辟专刊专题专栏,及时向市民宣传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内涵、功能作用、应用操作等相关知识;另外在市内大中型医院等卫生信息化建设程度较好的大型医疗机构设立信息化体验中心,让居民尤其老年患者等缺乏操作能力的群体切身体会信息化的好处,推动卫生信息化成果广泛应用。
(五)切实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要着力培养既懂管理,又通技术,兼具医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在全市卫生系统开展面向全员特别是针对领导干部、管理骨干的培训,增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医疗机构中有计划分阶段充实网络管理员、系统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程序员及维护人员。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相信在市卫计局的主导下,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能够通过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我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卫生信息网络的辐射功能,更好地为我市居民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