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奠基石和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多年来,我市不遗余力地保护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3月12日获国务院批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注重文化传承取得的成果,并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在当前趋势下,探索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文化创意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对提高我市的文化创新能力,引导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随着“文化强市”战略的加快实施,我市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进一步重视,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一)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中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发改局、国土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11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办公室下设在文广新局。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我市文化产业的研究立项、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等发挥关键性指导作用。
(二)加大政策引导,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山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山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中山市文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与文化产业发展配套的政策,助推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加强我市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作用。
(三)发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从2011年起,我市单独设立了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2012-2014年资金分配分别为400万、600万、480万,先后扶持了“中山市长江科技文化亲子乐园”、小榄文化艺术品产业基地、中国红木博览城、广东游戏游艺文化产业城、中国·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等24个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逐步形成游戏游艺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及镇级特色文化产业三大特色,进一步推进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指导和帮助文化企业做好国家、省级文化产业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2009年至2013年,我市先后获得了省级以上文化产业扶持资金1080万元的扶持。其中游戏游艺行业扶持最多,占比高达80%,是广东省对我市文化产业扶持重点行业。2013年,我市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更名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计划逐年扩大扶持资金规模。
(四)鼓励培养、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在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提到,有重点培养、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有较高知名度的文艺家和资深专业媒体人士以及文化经营管理专家,支持创设各类文学艺术基地和创作室、工作室。对紧缺适用人才,提供开辟绿色通道、发放特殊津贴、实行购房补助、优先解决入户等优惠政策,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五)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交流及交易平台,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对外影响力。为加强我市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提供产业凝聚力,我市于2013年成立“中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是市文广新局倡导下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专业性社团组织,是我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唯一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该协会通过组织各类行业研讨会、论坛、培训、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培养、挖掘创意人才,促进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领域的跨界合作。另外,我市自2007年起已经先后举办了数届中山市文化消费节,并于2015年举办首届广东(中山)文化创意博览交易会,利用博览中心这一会展交易平台,为我市打造文化创意品牌,提高我市重点文化产业(如游戏游艺、红木家具)在全国乃至国际的知名度。
(六)加强统筹规划,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我市将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优先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简化企业投资项目的管理和审批程序,对发展创意产业提供用地优惠政策,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近年,由政府牵头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区,鼓励从事文化创意企业、团队与工作室进驻,并且通过对园区布局的统筹规划,促进文化创意资源合理配置,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目前,我市已建成中国(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中山760文化创意产业园、广东游戏游艺文化产业城及中山市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等几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产业集群,成为中山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二、存在问题及发展障碍
我市在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比如红木家具、灯饰、游戏游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与短板,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生产能力不足。我市文化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缺乏具有规模、市场效益及品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这也是文化创意的特质所决定的,企业发展以创造效益为先,对创意投入成本自然受到限制。而已经做大做强的企业则更侧重于规模化生产,对文化创意重视程度不够。
(二)“创意”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不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仍在孵化阶段,政策倾斜于已取得一定规模的产业,但未充分体现“创意”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举例而言,由于游戏游艺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在区域发展的文化品牌,故我市获得省专项扶持资金绝大部分为游戏游艺产业独享;再是,大涌红木家具享誉全国,但仍把原材料作为主要的商业卖点,同质化竞争情况严重,故即便建成相关的红木博览文化园区,亦难以凸显其独特的文化创意及企业品牌。相应地,鉴于文化创意具有多元化、跨领域、非主流等的特点,体现自主创意的非产业文化创意集群在市内遍地开花,受众程度更广泛。比如三溪村文化餐饮区、假日广场艺术创作集市等。
(三)相关文化产业扶持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各部委纷纷在加强财政、金融、税收方面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但政策扶持文化产业需务实,更需落实。尽管各级政府对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金融机构文化产业信贷业务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现阶段仍然存在政策层面缺乏有效安排、执行层面力度不够等问题。例如,由政府直接参与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有待完善、针对文化产业的财税优惠支持相对薄弱、文化产业产权交易操作不便利、文化产业风险缓释手段不完整等。
(四)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但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建议:
为满足广大群众文化需要,进一步优化我市文化产业结构,建议以弘扬、传承本土特色文化为根本,探索文化创意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让文化创意为传统产业创造新商机,从而带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进、共赢。
(一)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推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政府为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及培育力度,但亦有必要回归到文化创意促进产业升级的初衷。通过深挖展示业、灯饰业、红木家居业这些我市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行业的文化内涵,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开发能够创造品牌效应的产品,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同时,鼓励企业通过版权登记、注册专利等形式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提升综合竞争力。举例而言,古镇灯饰业过往发展蓬勃,是全国最大的灯饰贸易进出口基地。但近年来由于外国多地政治经济局势不明朗,国内订单需求亦趋于饱和,古镇灯饰发展大不如前。古镇藉着2015年第16届灯博会(秋季展)的契机,举办首届以“古镇梦,中国梦”为主题的古镇灯光文化节,利用当地灯饰科技和文化元素展示城市灯光效果和震撼夜景,呈现在珠三角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文化内容最丰富的灯光文化盛会。参加灯博会的展商及采购商通过“白天看展,晚上看灯”,充分领略了中山古镇这座灯都的产业文化魅力。
(二)发展“镇级产业集群”,实现我市文化产业“从量到质”的飞跃。在发展游戏游艺重点产业方面,我市已经形成了主题公园、全国连锁、销售平台三大产业模式,并规划进一步鼓励企业挖掘营销力度和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推广品牌产品,可见,经过数年积累游戏游艺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发展规模及集群体系。相较而言,在其他镇区的传统产业,比如黄圃腊味、沙溪牛仔服装、民众水乡文化旅游等,因产业文化的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文化内涵与价值未能与时俱进,失去了过往成为地方支柱产业的优势。建议在统筹全市文化产业重点的同时,探索对镇区特色文化创意发展进一步规划,打造“一镇一名片”,让各镇区找到自身突围的文化着力点。以黄圃镇某龙头企业创新经营为例,该企业自主建设了腊味文化馆,以黄圃腊味百年历程为背景,讲述了企业四代传人创业、守业、继承、发展的励志故事,并将黄圃腊味的原始做法、保鲜方法等生动呈现,参观者更可以亲身体验制作腊肠过程。在此案例中黄圃腊味这一传统产业得到很好地宣扬,亦充分体现传统文化需要文化创意更好地实现传承。
(三)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深化扶持本土文化企业、文化创意专才发展的鼓励政策。随着我市“文化强市”战略步伐的稳步推进,政策的保障和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建议市政府加强组织运筹,完善政策引导体系,从组织领导、财政、投融、土地等方面提出明确的扶持实施细则和行动计划,使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中山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扶持。建议可以参照小榄镇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对引入国际级、国家级文化产业展会,宣传文化系统的文艺演出或比赛活动,文化产业园区内发展创意产业项目投资,进驻艺术品行业的文化企业等情形,予以不同程度的补贴或奖励。发掘“三旧”文化资源优势,将旧建筑打造成文化创意集聚地,让文化创意中小企找到“发源地”。
(四)完善机制,加大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议市政府完善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制定出台一系列吸引港澳台、国际文化人才的政策,包括推动两岸三地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中山和港澳、台湾的互设分支机构的政策,建立港澳台文化人才来中山交流、讲学、创作、创业、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采取高薪聘请、低职高聘、柔性引进以及重建人事关系、兼职、顾问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加强对现有文化创意人才的支持力度,大力营造符合文化产业运作、文艺创作、文化创新的环境,吸引高端文化人才聚集翠亨、积聚中山,为高端特殊文化人才搭建专门的文化载体和展示平台,通过扶持带动、示范效应,逐步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规格、更加紧密的人才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内外知名的高端文化实体进驻,争取通过提供优惠的经济政策、提供落户生活便利、建立优秀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使中山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人才高地。